轧制将结束时轧机减速,当钢带尾部到达机前卷取机位置时,机组停车,第一道次结束。一般在成品道次轧制前,需要更换工作辊,以获得高质量的及有特殊要求的钢带表面质量。至此可逆轧制过程结束。实际上,在多辊轧机上轧制时,金属的变形是依靠轧辊压下和卷取机建立的带材张力共同完成的。一般单位张力为20%一70%。为了实现稳定轧制过程所必须的大的单位张力及总张力,要求在多辊轧机中设置具有大功率传动的卷取机。
什么是二辊可逆式轧机,其特点是什么
二辊式轧机是由两个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水平轧辊上下排列组成的轧机 。主要用于金属 轧制过程。分为可逆式和不可逆式。可逆式有初轧机、轨梁轧机、中厚板轧机等。不可逆式有钢坯连轧机、叠轧薄板轧机、薄板或带钢冷轧机、平整机等。轧机、轧钢机的压轧工艺流程是什么?
轧机、轧钢机的压轧工艺流程如下:
轧制过程:
一般单机架二十辊冷轧机的轧制过程可分为上料及穿带、可逆轧制;卸料及重卷3个阶
段。
二十辊轧机,特别是森吉米尔二十辊轧机,是采用大张力进行轧制的;轧制过程是从钢
带在轧机前后的卷取机/开卷机施加张力之后才开始的,这之前即是上料及穿带阶段。
上料及穿带阶段:
一般用上料小车将钢卷送到开卷机卷筒上;开卷多采用浮动开卷机,
以保证钢带始终处在轧机中央位置;浮动开卷机由光电对中装置通用液压缸来进行控制;开
卷后钢带经矫直机(三辊直头或五辊矫直机)进行矫直;部分轧机设有液压剪可以进行切头;钢带用上摆式导板台跨过机前卷取机,直接送到二十辊轧机;然后开卷机继续往前送出钢带穿过轧机一直送到机后卷取机钳口,钳口钳住钢带带头并在卷筒上缠绕2—3圈后停止送带,穿带结束。
可逆轧制阶段:
穿带结束后,首先安放好上、下工作辊(穿带时,工作辊已取下),然后调准轧制线,关闭轧机封闭门,机前压板压下,出口侧擦拭器压紧钢带,轧机工艺润滑冷却系统启动供液,轧机带钢压下,卷取机转动给钢带前张力,机前后测厚仪、测速仪进入轧制线,机组运转开始第一道次的轧制。
轧制过程中,如果发现钢带边部有缺陷将影响到高速轧制,则当缺陷部位经过轧辊时;
操作工按一下操作台上的按钮,将其缺陷位置信号输入AGC系统。轧制将结束时轧机减速,当钢带尾部到达机前卷取机位置时,机组停车,第一道次结束。测厚仪、测速仪退出轧制
线,轧机压下抬起,钢带张力解除,冷却润滑剂停止供给,压板抬起。
第二道轧制时,钢带反向运动,机前机后位置互换。第二道次工作开始时机后卷取机反
向运行将机前钢带头部送人机前卷取机卷筒钳口,钳口钳住带头后,机前卷取机转动将钢带
在卷筒上缠绕2—3圈;然后,轧机供给冷却润滑液,轧机压下,机前后卷取机传动给出后
张力,机前后测厚仪、测速仪进入轧制线,机组运转开始第二道次的轧制。
从第二道次开始,轧制就在机前后卷取机和二十辊轧机之间往返进行。当轧机的自动厚度控制(ACC)系统投入工作时可以实现全自动控制。当轧制过程中钢带有缺陷的部位过轧辊时,轧机会自动减速。轧制终了,轧机会自动停车。
一般可逆式轧机轧制奇数道次,但是在机前后卷取机为胀缩式卷筒时,可以轧制偶数道
次,即在轧机开卷机一侧也可以卸卷。
一般在成品道次轧制前,需要更换工作辊,以获得高质量的及有特殊要求的钢带表面质
量。在成品道次轧制后,轧机停车,压下拾起,测厚仪、测速仪退出轧制线,轧机停止冷却润滑液供给,卷取机的压辊压下,或者将卸卷小车升起用小车座辊顶住钢卷,避免钢卷松卷卷取机转动将钢带尾部全部卷到卷筒上。至此可逆轧制过程结束。
卸卷及重卷阶段:
对于胀缩式卷筒卷取机,卸卷比较简单。首先用捆扎带在钢卷径向捆
扎一道,卸卷小车升起顶住钢卷,卷取机卷筒收缩,钳口打开,钢卷便被卸卷小车托住,卸卷小车和卷取机的辅助推板同步移动,便将钢卷从卷取机上卸下,卸卷小车继续移动将钢卷送到钢卷存放台上。
对于轧机前后为实心卷筒的卷取机,钢卷不能够从卷筒上直接卸下,只有将钢卷重新卷
到一台胀缩式卷筒卷取机上,才能将钢卷卸下来。森吉米尔二十辊轧机、森德威二十辊轧机,采用实心卷筒卷取机时,机组一般设有重卷机构,将成品钢卷及实心卷筒一起从卷取位置转移到重卷开卷位置i然后将钢卷从开卷机往重卷机上重新卷取一次,由于重卷过程是在轧机轧制区域之外的位置进行的,所以重卷和轧制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影响。
轧制工艺:
1、压下制度:
轧机的压下制度,应根据轧机的技术参数、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产品的质量要求来制
定,同时还要考虑轧机生产能力要高,消耗要低。
用二十辊轧机轧制优质碳素钢,相对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使用二十辊轧机的目的是追求
产品的高质量,有高的尺寸精度、板形和表面质量,获得更薄的产品。
碳素钢,特别是低碳软钢,在二十辊轧机上,一个轧程的总压下率能达到95%以上,道次压下率可以达到66%。
对于可逆式冷轧机,由于各道次是在同一-架轧机上轧制,所以道次压下率分配是用等压力轧制原则来确定压下规程。一般第一道第二道的压下率最大,随着被轧钢带的加工硬
化,道次压下率逐渐减小,以使各道次的轧制压力大致相等。
为了提高轧机的生产能力,在充分利用轧机及机前后卷取机主传动功率的前提下,要尽
可能地加大道次压下率以减少轧制道次。但是,有时为了获得良好的板形及表面质量,减少
钢带纵向的厚度偏差,也可以适当地增加轧制道次,在总压下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较多的轧制道次能使钢带的强度略有提高。成品道次的压下率对板形的影响较大,一般采用10%
左右。
2、张力制度:
冷轧钢带的一个特点是张力轧制;没有张力就无法进行钢带的冷轧。张力可以降低轧
制压力,改善板形,稳定轧制过程。张力制度对于钢带冷轧非常重要。
采用小直径工作辊轧制的二十辊轧机(及多辊轧机),轧制过程的工艺特点则是采用大
张力轧制。
必须采用大的单位张力,是由于被轧制材料具有物理—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现象,或在小
变形弧长度内工作辊具有不大的歪斜,这样沿带材宽度出现压下和延伸的不均衡性。在压
下量小的区域内重新分布张力时,张力达到屈服极限,井可能使带材宽度方向的延伸均衡。
实际上,在多辊轧机上轧制时,金属的变形是依靠轧辊压下和卷取机建立的带材张力共同完
成的。
多辊轧机中采用的单位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冷加工硬化程度、带
材厚度及其边部质量。一般单位张力为20%一70% 。
为了实现稳定轧制过程所必须的大的单位张力及总张力,要求在多辊轧机中设置具有
大功率传动的卷取机。一般二十辊轧机卷取机电机功率达到轧机主传动功率的70%一
80%,有的甚至达到100%。
各道次张力按如下方法确定。一般来说,第一道次轧制时,由于酸洗机组的卷取张力较
小,为了避免造成钢带层间错动而擦伤表面,第一道的后张力根小,小于酸洗机组卷取张力。
为了增加第一道轧制的后张力,二十辊轧机入口侧设有压板来增加轧制后张力;前张力可以
根据工艺要求自由决定。在以后的轧制道次中,根掘轧制钢带品种、规格,或者采用前张力
大于后张力,或者后张力大于前张力。一般采用将前一道次的轧制前张力作为本道次的后
张力,单位前张力大于单位后张力。成品道次的前张力(卷取张力)有两种情况。对于胀缩式卷筒卷取机,由于在卷取机上可以直接卸卷并且钢卷直接进罩式炉进行紧卷退火,为防止在退火中产生粘结,卷取张力应减小,卷取张力小于50Mpa时,退火粘结的几率就很低了,但卷取张力低会影响轧机生产能力;对于实心卷筒卷取机,由于需要进行重卷,重卷时可以
采用较小的张力(10—40Mpa),因此轧制时能够采用大张力,可以提高轧机生产能力。
道次的张力还应根据板形随时进行调整,特别是轧制带材较薄时。当材料中部有波浪时,应减小张力防止拉裂带边或断带;当带材产生边浪时,可以适当增加张力。
3、速度制度:
轧制速度的确定,应根据设备的能力,在轧机允许使用的速度范围内尽可能采用高的轧
制速度,以提高轧机的生产能力;同时,当轧制速度增加时,轧制压力相应有所减小。
一般第一道次轧制时采用较低的轧制速度,因为第一道的压下量大,如果再用高速度轧
制,将使轧辊急剧发热,由于多辊轧机轧辊冷却条件较差,将影响轧辊寿命;另外,由于坯料纵向厚度偏差大,板形与轧辊不完全符合,第一道轧制时要对坯料进行调整,要求速度较低;同时采用高速度大压下,主电机能力也不能满足。
以后的道次,则根据压下制度和张力制度及主电机的功率决定轧制速度,使主电机的能
力得到发挥。
每道次轧制的启动和制动时,分别有一个升速和降速的过程。在轧制过程中,应尽可能
少调速,以保证轧制的稳定性,从而达到厚度偏差的均一性。
4、辊形:
由于二十辊轧机机架的刚性和零凸度设计,以及轧辊辊形的多种有效的调整手段,所以,
二十辊轧机能够全部使用没有辊形凸度的平辊进行轧制。根据需要,工作辊和第二中间辊也
可以适当地配置凸度辊;第一中间辊永远是平辊,但—头带有锥度,供轧辊轴向调整使用;支撑辊的背衬轴承不能有凸度。
冷轧机专业人士帮忙啊
二十辊轧机的辊系按1-2-3-4型上下对称布置(图4-10),上下两个工作辊分别支撑在两个第一层中间辊上,后者又支撑在3个第二层中间辊上,第二层中间辊又支撑在最外层的4个支撑辊上。通常以第二层中间辊外侧4个辊为传动辊。每一个支撑辊都由心轴、滚柱轴承、偏心环和鞍座组成,用压板将鞍座固定在机架的半圆孔内。支撑辊心轴与偏心环用键连接。当心轴转动时,支撑辊的中心线便产生移动。图4-10二十辊轧机辊系布置
1-工作辊;2-第一层中间辊;3-第二层中间辊;4-传动辊;5-支撑辊
(1)压下调整。图4-1l所示为采用位置传感器并经过电液伺服阀的转换和放大来控制压下的电~液压压下系统。压力油从油泵1经单向阀2、过滤器3和电液伺服阀4送人压下油缸的上下腔。调压阀5控制系统的压力,多余的压力油从该阀经冷却器6排回油箱。蓄压器7经常向系统补充压力油,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压下时,步进电机8带动位置传感器9的外壳向上移动,由于位置传感器内芯与活塞杆刚性固定在一起,开始时处于静止状态,传感器的感应圈与铁芯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发出电信号,该电信号经放大后输入电液伺服阀,使压下油缸下腔的道路打开,上腔与回油相通,在上下腔压力差的作用下活塞杆开始向上移动,工作辊压下。抬起时动作顺序与压下时相反。 在轧制过程中,如因某种原因轧制压力增大时,由于压下支撑辊的非自锁性,活塞杆将产生向下的位移,即工作辊抬起,与此同时,位置传感器的内芯也要向下移动。这时在位置传感器中将产生一个使活塞杆上升的负反馈信号,经放大后送人电液伺服阀,使下腔油路开大,上腔油路关小,上下腔的压力增量将与轧制压力的增量相平衡,活塞向上移动使轧件厚度恢复到要求值。
(2)辊形调整。为了获得平整的板形,轧机都有辊形调整机构。辊形调整包括轴向调整和径向调整。
辊形轴向调整除了可以促使带材沿横向尺寸均匀外,还可用来消除带材的边波。将上下两对第一层中间辊相反的两端加工成锥形,使其同向或反向移动来调整轧辊重合平行部分(即有效平面量)的长度,就可调好带材边部的形状。此机构不能在轧制过程中进行调整,而只能在轧前预先调整好。第一层中间辊的轴向移动是由液压马达通过链轮来实现的。辊子锥度的大小与锥形段长短取决于带材的钢质和规格以及所采用的轧制规程。一般有效平面量占带宽的80%。
图4-11 电~液压压下系统
l-油泵;2-单向阀;3-过滤器;4-电液伺服阀;5-调压阀;6-冷却器;7-蓄压器;8-步进电机;9-位置传感器;10-B、C支撑辊;ll-上工作辊位置指示器;12-压力计;13-压差计;14-液压缸;15-放大器
径向辊形调整由液压马达驱动蜗轮蜗杆,双面齿条便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使最外层支撑辊B、C的外偏心环转动。由于外偏心环与机架半圆孔是偏心的,因此支撑辊心轴上的某一部位发生弹性弯曲变形,从而使支撑辊的某一轴承位置发生变化,通过中间辊就能使工作辊某一部分的形状改变,达到径向辊形调整的目的。由于对每个背衬轴承都可以进行单独或几个同时调整,因此可获得轧制工艺所需的各种辊形。
二十辊轧机的调整操作如下:
轧机在换辊后,靠电动(或液压)压下装置将上、下辊箱调近。然后,在第一和第二层中间辊之间放入薄片条,并且用压下装置施加压力。接着卸掉载荷,取出薄片条。在薄片条宽度上应有一样的挤压压痕。假如薄片右边压痕比左边小,那么,将压下装置右边的齿条压下,或者抬起左边的齿条,或者同时调节两边齿条。轧辊经水平调整后,开始轧制第一根带钢,此时再对轧辊作最后的调整。
冷轧带钢生产中会出现哪些事故。怎样排除?
冷轧生产中出现的事故(包括电气、机械等),一般可分为操作事故、设备事故和质量事故,都直接对设备、质量、产量带来影响,因此,当发生事故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处理。
(1)跑偏。发生在穿带时的头部跑偏或脱尾时的尾部跑偏,是由于来料厚薄不均、操作不熟练、轧辊用旧、电气原因等造成的。穿带时的轻微跑偏,可及时调整压下螺丝来消除;严重的跑偏,需在机架前剪断带钢,找出跑偏原因,再重新穿带;脱尾时发现带尾跑偏,应立即停车,根据情况抬起压下螺丝使带钢通过或将其剪断。在轧制极薄带时,跑偏很容易损伤轧辊,应特别引起注意。
(2)断带。断带的原因可归纳为来料有缺陷、焊缝质量不好、误操作、电气及机械故障。断带必须立即停车,以减少损失。严重断带不仅使工作辊,甚至使支撑辊发生严重粘结,粘结后废带的处理、工作辊的抽出也相当困难,而且处理时间长、劳动强度也大。断带处理后,应对设备进行检查。换辊后开轧的第一卷钢要认真检查其表面质量。对有焊缝的钢卷,其焊缝位置的标记要准确、清晰,在焊缝通过轧机之前,应降低轧制速度。对已发现有缺陷的钢卷一定要慢速轧制。
(3)轧机振动。轧机振动一般发生在高速轧制极薄带时。由于振动,带钢厚度波动,同时很容易产生断带。因此,一旦听见轧机有明显的振动声时,应立即降低轧制速度,使振动消除。产生振动的原因很多,如轧制速度过高、成品厚度薄、成品道次的轧制压力较低而变形量小、带钢前张力较大、润滑情况太好或太坏、工作辊的粗糙度不够、支撑辊有损伤、各种轧制参数的突变、轧辊轴承内和轴承座之间的间隙较大等。引起轧机振动的原因较复杂,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仔细查找和分析,在没有得出正确结论之前,只有用限制轧制速度的方法来防止发生振动。
这是冷扎
可惜图片搞不上去.呵呵
可以到马钢论坛上看看
留个QQ或邮箱吧,有空给你点资料